品味生活

自產機芯就是個大坑

手錶機芯

自產機芯(In-House Movement) 是一個新名詞,2000年後才發明出來,意味著品牌自己生產手錶機芯零件,並在自家工廠內組裝出來。械表機芯由上百個小零件組成,通常情況下,很少有公司有能力或資本生產在自己的廠房內製造整個手錶機芯所需的所有零件。老實說,百分百的“In-House“真的很難達到,姑且假設“自產機芯”實際意味著100%內部製造。

事件發展的緣起,是幾個世紀以來,瑞士的鐘錶製造一直是分工—合作的小作坊形式,即機芯製造商和裝配商獨立分工,合作完成手錶的製作。近幾十年來,儘管技術的發展使相關的製造過程產業化,但毛坯機芯、錶盤、錶殼等其他配件製造與裝配、品牌分銷仍然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幾個世紀以來,瑞士鐘錶界“保證任何企業的鐘錶配件需求”的行規保證了這種鬆散聯盟的延續。

但是,這種鬆散的合作方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如果上游機芯公司限制供應,中小手錶品牌將面臨無米下鍋的尷尬局面!

斯沃琪集團自從80年代整合以來,逐步併購了ETA 、Frederic Piguet、Lemania、Nivarox FAR等機芯(關鍵配件)供應商,到千禧年時,斯沃琪集團控制了75%的瑞士機芯產量,游絲方面更是超過90%的壟斷地位。

資本家有了壟斷地位,就更多蠱惑行動:

Lemania於2001年2月宣布停止對外供貨,僅向寶璣和歐米茄供貨;VC PP等使用其計時機芯的主面面相覷。2002年斯沃琪集團宣布ETA將逐漸減少對外部公司的毛坯機芯散件供應;在鐘錶界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該決定令極大依賴於集團下ETA與Nivarox兩家分公司產品的鐘錶商紛紛提出抗議,並向瑞士競爭委員會(COMCO)提出反壟斷申訴。瑞士競爭委員會(COMCO)於2011年6月展開調查,並採取一些臨時措施,允許斯沃琪集團從2012年起減少向其它企業的零配件供給。

斯沃琪集團打了個乞嗤,全部瑞士鐘錶業都重感冒。現在瑞士奢侈手錶的行業協作完全被打亂。沒有了實惠的ETA機芯,各大品牌一方面尋找新的機芯供應商(比如Selita, Soprod),另一方面紛紛開始自己造機芯。

ETA 關水喉的做法,使很多鐘錶品牌感到後怕,紛紛投入巨資開始研發自產機芯(In-House Movement),以擺脫對 ETA 的嚴重依賴。 2003 年,Sandoz 基金會投資成立了 Vaucher 機芯公司,兩年後歷峰集團也建立了 Valfleurier機芯廠。一些中高端小品牌則紛紛投入自產機芯的熱潮中。品牌營銷人員則相應的大肆宣傳自產機芯如何有個性,能推出自產機芯的品牌多麼有實力,自產機芯腕錶如何貴的有價值。十幾年下來,消費者大多接受了這個說法,天然就鄙視ETA機芯腕錶,而任何一個無名小廠推出的“自產“機芯都覺得金光閃閃。

然而自產機芯真的那麼好嗎?

零件模具

主機板加工

零件流水線

微型加工中心

即使是最基本的機械機芯也有100多個零件,有些則超過300個零件,其中基本零件如夾板,齒輪,拉簧等零件是由高硬度合金模具在鋼板(銅板)上沖壓而成毛坯,然後鑽孔、機銑、 拋光、回火、電鍍等一系列工序加工才能得到最終零件,任何一個零件都需要先開發製成一個模具,機芯零件這種公差要求極高的模具,一個開模費應該都是十萬起吧,任何一道工序都意味著幾十萬瑞郎的機器投資,能裝10個刀頭的微型加工中心價格更是數百萬瑞郎的天文數字;而人造紅寶石需要專門的熔爐,仔晶拉伸法生成,隨便一個爐子又是幾百萬歐元起;機芯用的微型螺絲看起來簡單,但生產起來工序也繁雜:拔絲、酸洗、退火、冷鐓、滾軋、滲碳、淬火、電鍍,哪一項都少不了,投資會少嗎? Patek Philippe肯定不會為了某個產量100枚的機芯設計獨特的螺絲,再去專門建個螺絲生產線。

勞力士藍鈮游絲

游絲就更難自製了,Nivarox到現在都還是處於絕對壟斷地位,有時候媒體去參觀一些小錶廠,品牌沾沾自喜的介紹自己有自產游絲能力,介紹一眾拉絲設備,但就是不提游絲合金從何而來,游絲真正的關鍵是冶金,如何研發出獨特的新型抗磁抗溫合金!而不是拔出細絲盤一盤,這二十年來瑞士表真正研發出新游絲的品牌只有勞力士。

另一方面,機械領域的創新非常難,經典機芯應用了幾十年,產量動則上百萬枚,什麼樣的用戶環境都遇到了,可以說結構上基本盡善盡美,生產工藝上也非常成熟;而機芯行業新人為了追求獨特性,擯棄經典結構搞得創新,常常是畫蛇添足,引來莫名其妙的故障。其產量有限,生產工藝不夠完善,新自產機芯的可靠性幾乎不可能跟ETA相提並論。

所以,機芯廠投資巨大,幾千萬瑞郎投下去只算毛毛雨,工業化生產的東西,一定要講究規模, 只有投資幾億乃至幾十億瑞郎以上,能形成規模化生產機芯能力的機芯廠才是真正的行業玩家!

規模化/可靠性的門檻,小編估計對於勞力士這種級別是10萬枚/4年,這個數字推斷來源:

勞力士32系機芯於2015年推出,到2019年正式應用於主力錶款36毫米Datejust/Day-Date中,4年間我們也風聞了一些新機芯的技術bug,從其新機芯使用錶款比例來看,4年間,勞力士大概得至少生產了10萬枚新機芯。另外,幾年前參觀過位於格林岑的歐米茄9300計時機芯的生產線,整個生產線估算下來,其產量最高也是在10萬枚數量級,看來10萬枚是R級別機芯生產線投資效率的合理門檻。至於頂級品牌Patek Philippe這個級別,價格上個數量級,產量門檻相應就下降一個數量級到1萬枚/年,可靠性相關,我個人判斷應該不能低於1萬枚了。回過來看,這十多年來,那些新投資於自產機芯研發生產的品牌,一旦產銷量沒達到門檻,如今都過得麻麻。

  1. Breitling (百年靈)

百年靈很特別,82年復興以來,銷量一直看漲,最高峰大概能達到20萬隻/年,但他家之前完完全全依賴ETA機芯,自家只有錶殼錶帶生產廠,所以搞機芯限購,真的傷了百年靈的心。百年靈又不是大集團旗下品牌,沒依沒靠,只能自力更生,花了5年時間,投入巨資建立起自產機芯生產廠,2009年研發出自產計時機芯B01,但巨額投資不一定帶來巨額回報, B01由於定價較高,應該銷量沒有預想那麼好(2019年百年靈都要改成手動機芯B09來賣了)。年行業低潮一來,家族持有人直接就把百年靈錶廠賣給了CVC投資集團。

  1. FREDERIQUE CONSTANT(康斯登)

康斯登在行業內是個新品牌,80年代才創立,走的浪琴級別的中價路線,他家大概總產量也就10-20萬隻,千禧年以來,在自產的道路很是費了心思,到今年都推出了第28枚自產機芯,努力了十幾年,前兩年賣給了西鐵城。

  1. Tudor(帝舵)

說起帝舵這個牌子,肯定很多錶友要跟我爭論,帝舵家改ETA,我一向覺得是改的最好的,可是它家也陷入了自產機芯的怪圈中,前幾年投巨資研發了自產基礎機芯,又跟百年靈這個難兄難弟交換機芯,相互節省投資,帝舵用百年靈家的B01改成自己的計時機芯,百年靈用帝舵家的大三針機芯當基礎機芯。

這件事本身就能看出,帝舵在自產機芯研發生產上沒有形成良性循環,也就是自產大三針機芯沒有想像中賣的那麼好,帝舵也就這兩年才過了兩年好日子,但自產碧灣都跟歐米茄價格差不多了,消費者就該猶豫了,畢竟品牌影響力差別還是很大的。

  1. Panerai(沛納海)

沛納海收入利峰集團之初,玩6497改的錶款有滋有味,沛友們也熱鬧非凡;可後來,自從興起沛納海自產機芯後,限量是一茬茬出,韭菜都來不及長出來了。很多沛友抱怨Panerai不克制,它沒法克制啊,自產機芯廠的重度投資都是真金白銀,上市公司講究財報,不多發限量款如何收回投資?

雖然許多人希望所有品牌都參與自產機芯生產,但這不可行,也沒有歷史先例。手錶行業還是將以其幾個世紀以來的方式繼續發展,我們身為消費者應該擦亮眼睛,挑選出有技術實力並且牢固可靠的機芯,而不是一味瞧不起ETA統芯,或者迷信一切‘自產’機芯。沒有足夠產量和時間積累的‘自產’機芯,基本都是一個慘字。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